校園教學氣象站是開展科學教育、地理實踐和環境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,它不僅能實時采集溫度、濕度、風速、風向、降雨量等氣象數據,還能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。然而,若安裝不當、操作不規范或維護缺失,將導致數據失真甚至設備損壞。掌握
校園教學氣象站的正確使用方法,是發揮其教學價值的前提。

一、科學選址與規范安裝
避開干擾源:應安裝在開闊、無遮擋的場地(如操場、樓頂),遠離建筑物、樹木、空調外機或煙囪,確保風速風向測量不受擾流影響;
標準高度設置:溫濕度傳感器離地1.5米(符合世界氣象組織WMO標準),雨量計筒口水平且高出周圍障礙物≥0.5米,避免濺水誤差;
穩固固定:支架必須牢固打入地面或混凝土基座,防止大風傾倒;所有傳感器朝向正確(如風向標“N”對準正北)。
二、日常操作與數據應用
通電與聯網檢查:使用前確認太陽能板朝南傾斜(北半球),電池電量充足,Wi-Fi/4G信號穩定;
定期校準驗證:每學期初用標準溫濕度計比對讀數,偏差超±1℃或±5%RH時執行軟件校準;雨量計可用量筒注入已知水量測試翻斗準確性;
引導學生規范觀測:組織學生定時記錄數據,分析天氣變化規律,制作周報或季節對比圖表,避免隨意觸碰傳感器;
結合課程教學:在地理課講解氣壓與天氣關系,在數學課訓練數據統計,在科學課探究蒸發與濕度關聯。
三、安全與防護要點
雷雨天斷電保護:雖有防雷設計,但雷暴天氣建議臨時斷開數據線;
禁止攀爬或搖晃支架:明確劃定安全區域,張貼“氣象設備,請勿觸摸”標識;
防水防潮處理:檢查接線盒密封圈是否老化,數據線接口保持向下彎曲,防止雨水倒灌。